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市场 » 股东冷战

股东冷战

发布时间: 2021-03-04 20:47:32

㈠ 促进冷战后美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促进冷战后美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自由市场经版济模式。
冷战后权,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新模式”、“新范例”时代。促进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新技术革命,或者说知识经济。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美国的部分产品中,知识和技术增长已经占生产率增长要素的80%左右;二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各国尤其重要贸易大国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而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三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至上的政府观念、对金融市场和股东价值的腔调等优点凸显,释放了企业活力。加之国内提倡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虽然这种消费模式有一定争议,但毫无疑问其释放了更大的内需,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㈡ 罗德柴尔斯家族主要成员和发展历史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园
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Bauer)。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国。在19世纪的欧洲,罗斯柴尔德几乎成了金钱和财富的代名词。据估计,1850年左右,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鼎盛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几乎都曾向他们家族贷款,到20世纪末时,世界的主要黄金市场也是由他们家族所控制,其家族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可以说,这个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国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一桶金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智商,在父亲的悉心调教下,系统地学习了关于金钱和借贷的商业知识。当父亲去世后,年仅13岁的梅耶在亲戚的鼓励下,来到汉诺威的欧本海默家族银行当银行学徒。
当时,收藏古钱币是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们的普遍雅好。因此,梅耶亲自编辑《古钱手册》,并附上详细的解说,然后邮寄给各地的王公贵族们,希望自己的店能够成为皇家指定店,以期获得丰富的利润。
虽然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耶梅尔的投寄行动依然没有停止。最终,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公爵是当时欧洲的巨富之一,拥有2亿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贩卖军队。梅耶以近乎赠送的价格向黑森公爵卖出了他收藏的珍贵古代徽章和钱币。同时,他还极力帮助公爵收集古币,并经常为公爵介绍一些顾客,不遗余力地帮他赚钱,使其获得了数倍的利润。
日后,这种把金钱、心血和精力彻底投注于某特定人物的做法,便成为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种基本战略。如若遇到了诸如贵族、领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潜在利益的人物,他们会甘愿做出巨大的牺牲与之打交道,为之提供情报,献上热忱的服务,等双方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后,再从这类强
罗氏五虎
权者身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就拿梅耶·罗斯柴尔德的第一个服务的对像黑森公爵来说,因为当时英国需要大量的军队去控制北美的殖民地,公爵最大的顾客就是英国。当黑森公爵为逃避拿破仑的攻击,离开法兰克福前往丹麦的时候,留下300万英镑交给梅耶保存。这笔钱本来是英国政府支付给黑森部队的钱,却被黑森私自截流了并转给了梅耶。也正是这300万现金,为梅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和财富,成为梅耶通往他的金融帝国的第一桶金。
当梅椰得到了黑森公爵的这笔巨款了以后,便把五个儿子分别派驻到欧洲的五个心脏地区。老大阿姆斯洛镇守法兰克福总部,老二所罗门到维也那开辟新战场,老三内森被派往英国主持大局,老四卡尔奔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根据地并作为兄弟之间的信使往来穿梭,老五杰姆斯执掌巴黎业务。[1]

主宰伦敦金融
18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三儿子内森受父亲指派,只身来到英国伦敦,开始时做一些棉布生意,他也是该家族中向国外发展的第一人。当时欧洲正
内森·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值拿破仑战争,一些德国贵族流亡到了英国,其中包括法兰克福的威廉伯爵。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威廉伯爵委托内森购买了大批英国的债券,内森便借机自己也做起了债券和股票生意。他凭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干,不久便发了财,成为伦敦金融证券界的巨头。后来,他又不失时机向英国政府提供巨额军费,与伦敦军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到1815年,内森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巨头,正与其他兄弟一起密切地注视着欧洲战况。早在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非常具有远见地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构建起数量庞大的秘密代理人网络,这些类似战略情报间谍的人被称为“孩子们”。这些人被派驻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种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官方信息网络的速度,其他商业竞争对手更是难以望其项背。这一切使得罗斯柴尔德银行在几乎所有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更多的间谍们随时负责把最新战况转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柴尔德情报中转站。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深夜时分,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柴尔德快船,在付了2000法郎的费用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手,连夜帮他渡过了风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峡。6月19日清晨,当他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柴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他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内森先暗示家族的交易员,抛售英国公债,误导交易所的其他投资者以为是英国将军威灵顿战败,跟风大量抛售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的票面价值仅剩下5%。而此时,内森又立刻示意交易员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由于拿破仑战败的消息公布于众,比内森获得情报时整整晚了一天,从而使得内森于这一天之内,便在公债投机上狂赚了20倍的金钱,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甚至超过了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在当时,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的,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有向政府缴纳各种税赋的义务。自滑铁仑战役后,内森手里攥着具有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实际上操控了公债的价格,左右了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由此,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罗斯柴尔德家族紧紧地捏在了手中。而由于内森控制了英格兰银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这就使得全民变相向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纳税。 内森在英国的成功,鼓励了老罗斯柴尔德。为了方便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金融和贸易往来,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儿子杰姆斯派到法国。[1]

征服法兰西
杰姆斯在拿破仑执政时期,主要来往于伦敦和巴黎之间,建立家族运输网络来走私英国货。在帮助威灵顿运送黄金和英国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国债收购战之后,杰姆斯在法国名声大噪。他建立了罗斯柴尔德巴黎银行,并暗地里资助西班牙革命。
从1818年的10月开始,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始以其雄厚的财力做后盾,在欧洲各大城市悄悄吃进法国债券,法国债券渐渐升值。然后,从11月5日开始,突然在欧洲各地同时放量抛售法国债券,造成了市场的极大恐慌。
当眼看着自己的债券价格像自由落体一般滑向深渊,路易十八觉得自己的王冠也随之而去了。此时,宫廷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理人向国王进言,试图让富甲天下的罗斯柴尔德银行挽救局面。原本瞧不起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路易十八,此时再也不讲皇家的身份地位,马上召见了杰姆斯兄弟。而后者也不负他的期望,一出手就制止住了债券的崩溃,成了法国上下瞩目的中心。
在法国军事战败之后,杰姆斯兄弟从经济危机中拯救了法国,他们的银行也成了人们竞相求贷的地方。至此,罗斯柴尔德家族完全控制了法国金融。[1]

问鼎奥地利
当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已成为名噪一时的望族,挟征服英法之锐气,底气足了不少。尽管这样,他
所罗门·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们也不敢造次去直接和哈布斯堡的人谈生意,而是找到了一块垫脚石,他就是名震19世纪欧洲政坛的梅特涅。
在打败拿破仑之后的欧洲,由奥地利外长梅特涅牵头建立的维也纳体维系了19 世纪欧洲最长的和平时期。他在奥地利日渐衰落而强敌环俟的不利态势下,把制衡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1818 年的亚琛会议是讨论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未来的一次重要会议,来自英、俄、奥、普、法等国代表决定了法国的战争赔款和同盟国撤军等问题。
所罗门是梅耶的次子,在几个兄弟中具有过人的外交才能,他说话用辞考究,巧于恭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罗门常年穿梭于欧洲各大城市之间,担任家族各个银行之间的协调角色,进而被弟兄们公推到维也纳开拓欧洲心脏地区的银行业务。
所罗门和他的弟弟卡尔都参加了亚琛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经梅特涅的左右手金斯引荐,所罗门结识了梅特涅,并很快地与梅特涅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
在所罗门的大力资助之下,梅特涅开始扩张奥地利的影响力,四处派出军队去问题多发地区“保卫和平”。这使得原本国力日衰的奥地利陷入了更深的债务泥潭,从而更加依赖所罗门的银箱。
1814年到1848年的欧洲被称为“梅特涅”的时代,而实际上控制着梅特涅的是背后的罗斯柴尔德银行。
1822 年,梅特涅、金斯、所罗门、杰姆斯和卡尔三兄弟代表家族,参加了重要的维罗讷会议,会后得到了利益丰厚的项目——资助第一条中欧铁路。奥地利人越来越感受到罗斯柴尔德的影响力,人们开始说“奥地利有一个费迪南(Ferdinand) 皇帝和一个所罗门国王。”
1843 年,所罗门收购了Vítkovice联合矿业公司和奥地利-匈牙利冶炼公司,这两家公司都名列当时世界10家最大的重工业公司。到1848年,所罗门和其家族已成为奥地利金融和经济的主宰者。[1]

把持德意财政
自从拿破仑从德国撤军之后,德国由过去 300 多个松散的封建小国合并成 30 多个较大的国家,并成立了德意志邦联。留守法兰克福的老大阿姆斯洛被任命为德意志的首届财政部长,1822 年被奥地利皇帝加封为男爵。法兰克福的罗斯柴尔德银行成为德国金融的中心。
老四卡尔是家族的主要信使,往来欧洲各地传递信息和协助其他兄弟。在帮助五弟在法国1818年国债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之后,被执掌家门的三哥内森派往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银行。卡尔在意大利发挥了超出其他兄弟预期的水平,不仅资助了梅特涅派往意大利镇压革命的军队,同时以出色的政治手腕迫使意大利当地政府承担了占领军的费用。他还帮朋友麦迪其策划并夺回了那不勒斯财政大臣的要职。卡尔逐渐地成为意大利宫廷的财政支柱,影响力遍及意大利半岛。他还与梵蒂冈教廷建立了商业往来,当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见到他时,破例伸出手让卡尔亲吻,而不是惯常地伸出脚来。[1]

家族的衰落

迫于战争和国内混乱而严重依赖于国债发行的英国,把自己的金融主导权拱手送给通过制造流通虚假有价证券而积蓄巨量财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与此同时,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也相继崛起,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同的是,他们把大部分财富转移到新生国家美国,选择在那个新大陆的国家继续发展。 [10]
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在欧洲金融界占取了绝对主导地位,还通过扶植摩根财团发展壮大来牵制影响美国,并且力图全面控制美国。当时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没有实力对抗过分强大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于是采用了妥协的方法。当时,花旗、摩根、美国第一、第二国民银行都处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间接控制下。但是,由于过分抽调资金控制新大陆,导致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旧大陆的控制力急速下降。
1865年,罗斯柴尔德家族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大幅度发展,于是把它在美国的分行都撤销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失误,也直接导致了摩根家族的兴起。
俾斯麦首相抓住了这个天赐良机,通过普法战争赔款组建了德意志银行,并且通过工业化和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迅速组建了新的容克财团:德意志4大银行团。欧洲崛起了新的金融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摩根家族和梅隆家族抓住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影响力由于战争而下降的机会,在美国发起了反攻,力图摆脱受到控制的命运。这个企图在一战结束的时候似乎是成功了,美国摆脱了长期债务。但是随着战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反攻,美国4大家族发现自己的力量还是无法对抗罗斯柴尔德家族。容克财团在大战中损失惨重,德意志4大银行组成的德意志财团也屈服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意志。罗斯柴尔德家族达到了自己的第二次顶峰,也是最高峰:控制全球金融命脉。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罗斯柴尔德家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大量家族成员被杀害,资产被侵吞,超过2/3的旗下金融机构完全不存在了。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许多资产被战火摧毁了(其中位于法国的办公室甚至于二战结束后更是被国有化了),意味着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大陆的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了。[10]
美国财团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反过来吞并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资产,建立了花旗财团,摩根财团,美洲三大财团的现代格局。容克财团在战争中也失去了绝大多数成员,成功的转化成新的寡头势力,并且利用瑞士5大银行转移战争中掠夺的财富逃过了2战失败的损失,在战后成为欧洲第一大金融寡头财团。
自此,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大陆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机构和资产全军复没,仅依赖在英国和瑞士幸存的少量金融机构艰难恢复,并在战后逐步恢复元气。
冷战期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东欧的许多资产又被苏联接管了。 [10]
与此同时,罗斯柴尔德坚持家族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现代管理的理念,从而阻碍了它的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欧美的大银行纷纷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罗斯柴尔德则还是用自有资金发展,速度缓慢,逐渐落伍了。[1]
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的目光或许只会关注到类似“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这些声明显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纪二战前的美国,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形容当时美国的情况“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而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实在这句话后面还应该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

家族的现状
进入现代后,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的业务主要是并购重组——帮助大企业收购兼并其他的企业或者对其资产结构进行重组。罗斯柴尔德的并购重组业务主要在欧洲,在2006年世界并购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罗斯柴尔德在亚洲有一个办公室——香港,名为“荷兰银行-罗斯柴尔德”,亚洲的业务处于荷兰银行的控股之下,因为发言权不大,某些人事权,都是由荷兰银行主管的。
虽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规模已经很小,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一年的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利润不到30亿美元,估计其资本总额不会超过300亿美元,不到欧美大银行的一个零头。然而大多数人认为,作为老牌金融巨头,即便罗斯柴尔德银行已经衰落,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已经遍布众多行业,其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视。
罗斯柴尔德家族现在依然存在,也许他不像货币战争说的那样强大,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一些欧美学者也对他进行过研究,不过在80年代,很多关于他的著作都奇怪的消失了,他的真实情况仍然充满谜团。[4]
[编辑本段]家族发展大事记

莱昂内尔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场景
◆ 1769年 梅耶·罗斯柴尔德成为宫廷正式代理人
◆ 1798年 内森·迈尔·罗斯柴尔德离开法兰克福前往英国
◆ 1806年 黑森公爵在逃离拿破仑时,将300万英镑交给梅耶保存
◆ 1815年 最早获得拿破仑战败消息,成为英国政府的债权人
◆ 1822年 奥地利皇帝授予罗斯柴尔德四兄弟男爵封号
◆ 1835年 罗斯柴尔德获得了在西班牙阿尔马登水银供应的权利
◆ 1845年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中标法国第一个主要的铁路线的合同
◆ 1847年 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
◆ 1872年 英吉利海峡隧道的第一个项目开始
◆ 1873年 罗斯柴尔德成为力拓股东
◆ 1875年 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提高了英国政府的资助下,获得了在苏伊士运河的主要利益
家族参与俄国石油开采的场景

◆ 1886年 罗斯柴尔德Frères开始发展在俄国石油领域的巨大利益
◆ 1919年 第一次黄金定价在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的办公
◆ 1926年 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重组在伦敦主要地下铁路公司的股本
◆ 1938年 纳粹入侵奥地利,罗斯柴尔德在维也纳的银行关闭
◆ 1953年 罗斯柴尔德在加拿大发展金融
◆ 1962年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矿产开采在创立了Imétal后创造了新繁荣
◆ 1963年 LCF爱德蒙·罗斯柴尔德诞生
◆ 1965年 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公司在伦敦和巴黎银行搬进了新的办事处
◆ 1966年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资助的以色列议会大厦建成
◆ 1981年 法国政府国有化了罗斯柴尔德银行
◆ 1985年 罗斯柴尔德对英国天然气公司私有化
◆ 1989年 罗斯柴尔德银行返回法兰克福
◆ 2000年 罗斯柴尔德开发3G牌照拍卖[3]
[编辑本段]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
◆ 梅耶·罗斯柴尔德(1744.2.23-1812.9.19),原名是:迈尔·阿姆谢尔·罗特席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后将姓改为罗斯柴尔德,它在德语中意为红色盾牌。
罗斯柴尔德家族四代家谱

◆ 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Amsche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3.6.12-1855.12.6)
◆ 所罗门·罗斯柴尔德 (Salomon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4.9.9-1855.7.28)
◆ 内森·罗斯柴尔德 (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9.16-1836.7.18)
◆ 卡尔·罗斯柴尔德(Car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88.4.24-1855.3.10)
◆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 (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
(1792-1868)[5]
◆ 戴维德·罗斯柴尔德
◆ 埃里·罗斯柴尔德
◆ 雅各布·罗斯柴尔德
◆ 阿道夫·罗斯柴尔德
◆ 盖伊·罗斯柴尔德 (1909-2007.6.12)
[编辑本段]家族坚守犹太传统
尽管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巨大的财富,并跻身欧美上流社会,但他们始终坚持着犹太人的传统、维护犹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赚钱更重要。

莱昂内尔·内森·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罗斯柴尔德家族大多数人坚持族内通婚,这个家族下属的公司企业都按犹太教安息日的规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内森宣布不同任何一个拒绝给犹太人公民权的德国城市做生意。1850年,当卡尔借钱给罗马教皇时,向梵蒂冈提出要求拆除罗马的犹太隔都。19世纪伦敦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宣布不向俄国沙皇贷款,因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国犹太人。
莱昂内尔在1858年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他不愿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犹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来圣经》,头上戴犹太帽子举行宣誓。上议院的贵族开始表示反对,但后来同意了,这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实在是不同寻常的,是长期受歧视的犹太人的一个胜利。27年后,莱昂内尔的儿子内森尼尔成为英国第一位犹裔贵族和上议院议员,他同样也是用他父亲的犹太方式宣誓的。
罗斯柴尔德家庭还积极参加犹太人的各种活动,向犹太社团捐助了多笔慈善金。这个家族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有不解之缘。它在法国的成员爱德蒙男爵(1845~ 1934年)20世纪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犹太移民提供了约6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移民们购买土地和生产设备,定居生存。伦敦的沃尔特(1868~1937年)曾任英国犹太复国主义主席。正是他,与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魏兹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积极活动,终于使英国政府以外交大臣贝尔福致沃尔特·罗斯柴尔德勋爵一封信的形式,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最后导致了以色列国的建立。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犹太家世及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联系,自然而然成为历次反犹主义的冲击对象。在纳粹统治德国的时代,罗斯柴尔德家族德国支脉的许多成员遇难。此外,种种基于反犹主义的以红盾家族为故事主角的阴谋论也大行其道,满足了一部分人对这个家族隐秘的财富和行为的想象。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和舞台。1934年好莱坞电影《罗斯柴尔德之家》由George Arliss和Loretta Young主演,以梅耶的生平为故事的主线。这部电影的若干片段上了纳粹的反犹宣传《外部的犹太人》(Derewige Jude)。百老汇音乐剧《罗斯柴尔德家族》(The Rothschilds),还获得过1971年TonyAward的提名。
总之,罗斯柴尔德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家族周围。利奥波德·莱昂内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这个家族所有成员的思想:“我有两大荣誉:第一,我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员;第二,我是一个犹太人”。[1]
[编辑本段]家族与中国的关系
2007年7月,国际媒体广泛报道,继黑石之后,旗下资产高达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中投”)可能以参股的形式加入必和必拓(BHP)。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必和必拓的股权同样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制造商、第三大铜生产商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商,必和必拓旗下的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大坝,其铀储量占到世界的40%。2005年末,公司市值已高达883亿美元。众所周知,对全球资源类产品的储备公司进行有计划的收购,是迅速拥有资源市场话语权的最好办法。中国针对那些能够控制全球资源储备和销售的国际资源巨鳄的股权进行收购,比单纯地购买资源要有效、合算得多。
以往一到每年春天,必和必拓就会让中国的钢铁生产企业紧张一次,铁矿石谈判的心理阴影难以消弭。但现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给了他们希望。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斯柴尔德与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必将通过某些纽带发生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在中国与罗斯柴尔德这个百年财富家族直接对阵的商战谈判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而在2008年05月26日,LCF Rothschild集团的法国爱德蒙得-罗斯柴尔德银行,以旗下中国私募股权咨询公司的名义参拍中海基金股本,其唯一竞争对手为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中方企业。 据介绍,拍卖现场气氛十分紧张,Rothschild与这家中方企业展开了贴身肉搏,你来我往的竞价达100多回合。最终,Rothschild报出1.5亿元的价格,超出起拍底价3240万元,这才让顽强的中国对手放弃竞拍。 在拍得此部分股权后,Rothschild将成为中海基金第三大股东,持有中海基金15.385%股权。目前,中海基金现有股东还包括:中海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控股46.923%;国联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7.692%。

㈢ 冷战时期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怎么样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造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1992年,欧洲共同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曾强,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除了欧盟以外,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自2000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全球经济一直处于衰退和低速增长状态。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和1.7%,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4%的增长速度。进入2003年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受此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大幅降低,经济全球化进程放慢,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因坎昆会议失败而陷于停顿,各国转而寻求双边或区域经济合作。

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但能否从此摆脱低速增长格局,带动全球经济重新回到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学家的意见还存在分歧。乐观派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已经结束,信息技术产业呈现复苏迹象,全球股市回暖,加上伊拉克战争结束,地缘政治风险消除,美国经济有望于今年下半年进入复苏期,进而带动全球经济复苏。悲观派则坚持,90年代形成的泡沫经济已经崩溃,其后遗症决非一朝一夕所能消除,尤其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正在构成对全球经济复苏新的威胁。不过两者都承认,目前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源于90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因此,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首先需要对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机制做出客观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泡沫经济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信息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广泛运用不仅创造出一批新兴产业,而且使传统产业得到更新和改造。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此相适应,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的跨国流动加速,另一方面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逐渐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渐加强。此间,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世界贸易组织(WTO)替代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其成员覆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的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美国此轮增长周期长达39个季度,年均增长率为3.7%,创下了战后连续增长的新记录。不过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泡沫也在不断积累:源源不断的国内外资本流入证券市场,推动股价连续攀升;股价攀升进一步助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乐观预期,他们坚信“新经济”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周期模式。企业过度投资形成了生产能力过剩和负债率上升;消费者的过度消费提高了居民债务负担和贸易收支赤字的压力。较高的投资和强势美元为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创造了条件,这为更快的经济增长和更高的股票价格提供了条件。当不断上升的利润预期推动股价攀升时,投资和消费支出进一步增加,整个经济的繁荣形成了自我推动机制。在企业内部,与新经济相伴生的股票期权机制对泡沫经济的膨胀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在实施股票期权机制条件下,企业股价的上升能够使投资者获益,使经营者获益,甚至还使雇员获益。这是90年代泡沫经济形成的机制。然而,谁都知道泡沫是不可能永久膨胀下去的。当企业利润无法支撑股价继续攀升时,泡沫经济的崩溃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目前世界经济的调整与通货紧缩风险

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连续增长近10年的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而也把世界经济带入低速增长阶段。在2001年这场衰退中,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时受到冲击,但各国受冲击的程度有所不同。美国经济在连续三个季度呈现负增长后,反而在“9·11”事件后出乎意料地出现强劲的复苏。但从2002年第2季度开始又陷入低速增长状态。2001—2002年增长率分别为0.3%和2.4%。进入2003年后,第1、2季度增长率分别为1.4%和3.1%。日本经济2001年也出现衰退,这已是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第三次衰退。日本经济一直都没有真正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和美国经济一样,2002年日本经济维持低速增长。2003年第1、2季度增长率(按季度环比计算,日本特有的统计方法)分别为0.3%和0.6%(折合年率为1.3%和2.3%)。欧元区经济状况介于美国和日本经济之间。在美、日经济衰退之际,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但维持了正增长。2002年增长率继续下降,2003年第1、2季度增长率仅为0.1%和0。其中,作为欧元区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负增长。按照周期的技术判定标准,德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衰退阶段。
伴随经济调整和低速增长,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风险。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罕见现象。所谓通货紧缩是指价格的普遍下跌,其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在通货紧缩条件下,由于预期物价继续下跌,投资者会推迟投资,消费者会推迟消费。即便官方利率已经很低,投资者和消费者也不会轻易举债,原因是物价下跌会加重债务的实际负担。一旦通货紧缩发生,整个经济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通货紧缩——消费与投资停滞——经济下降——需求不足——进一步通货紧缩。与通货紧缩相关的另一种现象是通货膨胀率的连续下跌。经济学家把它称之为非通货膨胀(Disinflation)。通常,通货膨胀率的下跌被认为是经济健康的标志,但持续的通货膨胀率下跌则有可能滑向通货紧缩。因此,非通货膨胀实际上是通货紧缩的前奏。它源于一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统计显示,这两者之间的缺口(为负数)和通货膨胀率的下跌幅度存在极高的相关性。倘若任其发展,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潭。历史经验表明,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危害更大。它不仅伴随经济的停滞或下降,而且会使政府的货币政策完全失灵。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这两类风险,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日本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截至2003年6月,已出现46个月的通货紧缩。持续的通货紧缩使得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雪上加霜:一方面银行坏账累积,“惜贷”程度上升;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意借贷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为摆脱通货紧缩,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均未取得成效。由于贴现率已接近零,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干预经济的能力。

德国经济情况好于日本,但也已步入通货紧缩的边缘。2003年1—4月消费价格指数增长速度从上年度的1.5%下降到1.0%?生产者价格指数只上升了0.3%,4月份则干脆出现了负增长。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估计,今年德国经济的产出缺口将从去年的1.3%上升到2.3%,这将促使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德国和日本一样,银行既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又是企业的重要股东,通货紧缩有可能加剧银行体系的危机。此外,德国隶属于欧元区,政府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其财政政策又受到欧盟“稳定增长公约”的约束,因此,发生通货紧缩的风险与危害程度比其他国家更大。

相比之下,美国陷入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最低。美国经济只是处在非通货膨胀阶段,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截至2003年4月的12个月内,消费价格上升2.2%。“核心”通货膨胀率(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从2002年上半年的2.5%以上下降到2003年4月份的1.5%左右,是196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OECD预测,美国经济的产出缺口会从2002年的1.5%上升到2003年的2.1%。通货膨胀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压力。美联储公开声明不欢迎通货膨胀率的继续下跌。不过,今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有可能在几个月内出现物价下跌,但不可能出现持久的通货紧缩。

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

世界经济摆脱泡沫经济后遗症与通货紧缩风险的根本出路是经济增长。其中,美国经济的增长前景至关重要。目前,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有:一是伊拉克战争结束消除了世界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这对全球经济复苏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二是发达国家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有所缓解,企业债务负担下降。经过近三年的调整,以IT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开始出现复苏的征兆,企业利润呈现回升。OECD国家的实际固定投资支出从2002年第3季度开始已转入正增长。三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领域,自2000年起,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目前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1%,达到过去45年来的最低水平。欧洲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从2000年的4.75%降为目前的2%。日本的短期利率早已为零,失去了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但中央银行仍然依靠扩展基础货币刺激经济。在财政政策领域,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表现为各国政府放弃了90年代的平衡财政政策,转向赤字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表现为减税,美、德、法都在实施或即将实施减税政策。

同时,也必须看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并非一片光明,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某些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第一,泡沫经济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消除。在经济调整时期,企业债务负担虽得到缓解,但居民债务负担却呈现加剧之势。2000—2003年间,美国居民债务增加了15万亿美元。此外,美国房地产市场能否继续支撑消费支出的增长也需要人们密切关注。第二,失业率上升对消费需求的增长构成制约。美国的失业率2003年6月达到6.4%,创下了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日本的失业率目前在5.4%左右。欧洲的失业率一直较高,其中德国的失业率5月份达到10.7%,创下了东西德统一后的最高记录。第三,通货紧缩风险加大。日本的教训证明,如果政府在通货紧缩真正到来之前未能采取果断措施,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理论上,一国摆脱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有:一是中央银行公开宣布,短期利率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为零,从而降低长期利率。日本政府当初错过了这一时机。二是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向私人部门注入资金。但此举风险之一是私人部门把获得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三是中央银行购买私人债券,向私人部门注入资金。四是汇率贬值。1933—1934年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摆脱通货紧缩。前不久,美国政府有意听任美元贬值就有这方面的动机。通过货币贬值,既可以减少贸易收支赤字,又可通过提高进口产品价格,缓解通货膨胀率的连续下跌。五是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为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买单。然而,实践中可供发达国家政府选择的空间并不大。日本和美国的短期利率已达到或接近零,缺少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德国则无力单独左右欧元区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和私人债券注入资金均面临政策失效的风险,尤其是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调整时期。增发货币是多数国家中央银行不愿采取的对策。汇率贬值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汇率贬值不能在主要国家同时实施,否则就演化为汇率战。例如,面对美元大幅贬值,欧洲中央银行已公开表示不接受强势欧元。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全球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会好于上半年,但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某些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实现快速稳定增长还有待时日。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和全球性通货紧缩风险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由于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在世界经济的调整阶段,我国的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一些经济增长乏力的国家据此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他们一方面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企图借此转嫁通货紧缩,实质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泡沫经济后遗症问题。总的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的动力。

㈣ 美国冷战时期大力发展登月计划,为什么至今没有重启

理由:他们自从苏联解体,很多探索深空的工作,只在国际空间站研究;内缺乏去月球容的经历,几十年了。
虽然不断发布各种探测器出去,据称太阳系九大行星和太阳都被美国仔细探索研究;
但是按照寡人看来,美帝啊,他们连最强火箭都放弃了,火星也没有去登,马斯克也是个坑货,股东都怀疑他,美国特朗普要组建太空军,国会直接否了,
没有对应资金,又没有当年技术和运气加成,科研人员又老,政府不支持,绝对不会再登月了。

㈤ 老公出轨,目前在冷战中,怎样去沟通

离婚,尽快,要不转走了资金,你只剩下债务

㈥ 前苏联解体发生在哪一年是什么原因

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12月25日。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知识分子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

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至于改革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在2015年归结为两点:

1、起步太晚,等到他上台启动实质性改革,对积重难返的苏联模式来说为时已晚;

2、急于求成,他推动的改革开始后,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时苏联 社会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6)股东冷战扩展阅读

1992年,曾短暂出任俄罗斯总理的盖达尔曾说:“苏联没钱了”!据他回忆说,当时苏联政府没钱了,居然在储户没同意的情况下去银行提取他们的存款。当然戈尔巴乔夫写书的外汇也在里面。因为苏联外汇不够用,而且大量印钞。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必然与腐败有一定关联。

据雷日科夫在他的书中写道,苏联干部特权现象太严重,而且时间长,二战后就形成了特权阶层,而且享有既得利益,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赫鲁晓夫曾试图纠正特权腐败,但最后失败了。

其实,赫鲁晓夫就是被那些不甘心放弃腐败特权的人赶下台,因此在特权阶层的支持下,勃列日涅夫又来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虽然赶上苏联大发展时期,但他也给各级干部贪腐创造了有利环境。

于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体,这些群体间互相攀亲联姻,建立各种联系,以保住他们的固有利益,这样做的结果,就让苏联官员与民众距离越来越来越远。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也意识到特权问题,但他并没有像赫鲁晓夫那样从干部队伍下手,而是从经济改革入手。戈尔巴乔夫的自由化经济改革,不仅没有消除腐败,反而使特权与经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大腐败。

就如苏联历史上有名“共青经济”,就是在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下,居然形成了一个个股东化的大公司。有些官员、D员、T员成为企业家,还有的一夜暴富成为寡头。

难怪在这种特权腐败下,当“8.19”事件发生后,叶利钦逼戈尔巴突乔夫下台时,戈尔巴乔夫并不关心国家命运,而是关心自己的房子、车子、警卫等诸多待遇。

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民众流传一句话:“苏G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D”。此句话精辟地概括了苏联时期严重的特权腐败问题。可见在国家利益面前,苏联特权阶级的官员并不在乎国家的安危,而是在乎自己的个人财富和以后的生活。

㈦ 冷战时期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怎么样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造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1992年,欧洲共同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曾强,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除了欧盟以外,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自2000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全球经济一直处于衰退和低速增长状态。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和1.7%,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4%的增长速度。进入2003年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受此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大幅降低,经济全球化进程放慢,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因坎昆会议失败而陷于停顿,各国转而寻求双边或区域经济合作。

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但能否从此摆脱低速增长格局,带动全球经济重新回到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学家的意见还存在分歧。乐观派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已经结束,信息技术产业呈现复苏迹象,全球股市回暖,加上伊拉克战争结束,地缘政治风险消除,美国经济有望于今年下半年进入复苏期,进而带动全球经济复苏。悲观派则坚持,90年代形成的泡沫经济已经崩溃,其后遗症决非一朝一夕所能消除,尤其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正在构成对全球经济复苏新的威胁。不过两者都承认,目前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源于90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因此,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首先需要对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机制做出客观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泡沫经济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信息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广泛运用不仅创造出一批新兴产业,而且使传统产业得到更新和改造。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此相适应,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的跨国流动加速,另一方面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逐渐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渐加强。此间,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世界贸易组织(WTO)替代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其成员覆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的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美国此轮增长周期长达39个季度,年均增长率为3.7%,创下了战后连续增长的新记录。不过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泡沫也在不断积累:源源不断的国内外资本流入证券市场,推动股价连续攀升;股价攀升进一步助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乐观预期,他们坚信“新经济”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周期模式。企业过度投资形成了生产能力过剩和负债率上升;消费者的过度消费提高了居民债务负担和贸易收支赤字的压力。较高的投资和强势美元为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创造了条件,这为更快的经济增长和更高的股票价格提供了条件。当不断上升的利润预期推动股价攀升时,投资和消费支出进一步增加,整个经济的繁荣形成了自我推动机制。在企业内部,与新经济相伴生的股票期权机制对泡沫经济的膨胀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在实施股票期权机制条件下,企业股价的上升能够使投资者获益,使经营者获益,甚至还使雇员获益。这是90年代泡沫经济形成的机制。然而,谁都知道泡沫是不可能永久膨胀下去的。当企业利润无法支撑股价继续攀升时,泡沫经济的崩溃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目前世界经济的调整与通货紧缩风险

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连续增长近10年的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而也把世界经济带入低速增长阶段。在2001年这场衰退中,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时受到冲击,但各国受冲击的程度有所不同。美国经济在连续三个季度呈现负增长后,反而在“9·11”事件后出乎意料地出现强劲的复苏。但从2002年第2季度开始又陷入低速增长状态。2001—2002年增长率分别为0.3%和2.4%。进入2003年后,第1、2季度增长率分别为1.4%和3.1%。日本经济2001年也出现衰退,这已是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第三次衰退。日本经济一直都没有真正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和美国经济一样,2002年日本经济维持低速增长。2003年第1、2季度增长率(按季度环比计算,日本特有的统计方法)分别为0.3%和0.6%(折合年率为1.3%和2.3%)。欧元区经济状况介于美国和日本经济之间。在美、日经济衰退之际,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但维持了正增长。2002年增长率继续下降,2003年第1、2季度增长率仅为0.1%和0。其中,作为欧元区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负增长。按照周期的技术判定标准,德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衰退阶段。
伴随经济调整和低速增长,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风险。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罕见现象。所谓通货紧缩是指价格的普遍下跌,其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在通货紧缩条件下,由于预期物价继续下跌,投资者会推迟投资,消费者会推迟消费。即便官方利率已经很低,投资者和消费者也不会轻易举债,原因是物价下跌会加重债务的实际负担。一旦通货紧缩发生,整个经济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通货紧缩——消费与投资停滞——经济下降——需求不足——进一步通货紧缩。与通货紧缩相关的另一种现象是通货膨胀率的连续下跌。经济学家把它称之为非通货膨胀(Disinflation)。通常,通货膨胀率的下跌被认为是经济健康的标志,但持续的通货膨胀率下跌则有可能滑向通货紧缩。因此,非通货膨胀实际上是通货紧缩的前奏。它源于一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统计显示,这两者之间的缺口(为负数)和通货膨胀率的下跌幅度存在极高的相关性。倘若任其发展,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潭。历史经验表明,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危害更大。它不仅伴随经济的停滞或下降,而且会使政府的货币政策完全失灵。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这两类风险,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日本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截至2003年6月,已出现46个月的通货紧缩。持续的通货紧缩使得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雪上加霜:一方面银行坏账累积,“惜贷”程度上升;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意借贷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为摆脱通货紧缩,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均未取得成效。由于贴现率已接近零,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干预经济的能力。

德国经济情况好于日本,但也已步入通货紧缩的边缘。2003年1—4月消费价格指数增长速度从上年度的1.5%下降到1.0%

㈧ 请问四大银行的股东都是哪些公司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大股东是汇金公司。交专通银行是财政部与汇金公属司。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汇金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由国家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根据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直接控股参股金融机构包括六家商业银行、四家证券公司、两家保险公司和四家其他机构。

热点内容
凤凰传媒港股 发布:2021-03-31 20:26:44 浏览:3
美国原油出口带来了什么 发布:2021-03-31 20:26:44 浏览:740
k线重合指标 发布:2021-03-31 20:26:26 浏览:359
金融财经网站排名 发布:2021-03-31 20:25:22 浏览:766
金融视频网站 发布:2021-03-31 20:25:20 浏览:108
公司是否质押 发布:2021-03-31 20:24:28 浏览:643
私募众筹骗 发布:2021-03-31 20:24:21 浏览:852
股份构成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1-03-31 20:24:21 浏览: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发布:2021-03-31 20:23:56 浏览:263
融资名单查询 发布:2021-03-31 20:22:52 浏览:688